《positive phychology》笔记

[第1集]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?

  • 心理学的 A,B,C
    • A: affect 对应 emotion
    • B: behavior 对应 action
    • C: cognition 对应 thoughts

[第2集]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?

  • 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原因
    • 研究积极心理学更靠近现实目标,使人们走向积极状态(这里强调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走向积极状态)
    • 摆脱抑郁并不一定使你走向快乐(这里强调负面状态的研究目标是摆在眼前的问题,但解决该问题并不一定指向根本目标)
    • 预防抑郁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快乐
  • questions creates reality: 对问题的关注会导致现实生活的变化(换句话说,提出消极问题会使关注点在消极上,使得事情向消极发展;提出积极问题则会使事情向积极方向发展)

[第3集]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?

  • 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可能共存,并不是简单的正负抵消
  • 两种模型
    • 疾病模型: 消极是一种病,要治病以清除消极
    • 健康模型: 消极是因为不够健康,要增加健康,健康不仅带来积极,同时提高对消极的抵抗力(强调积极与消极可能共存,并不是简单的正负抵消)
  • 为什么要建立学术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
    • 仅仅具有激情和理想主义可能好心办坏事,从而导致消极的受害者心态
    • 激情与理想主义并不足以解决问题,因此需要将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
  • 两个现实世界的错误案例
    • 将存在冲突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,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,而是使问题变得更糟糕
    • 给予孩子不加区分的鼓励从长远来看可能是在害他们

[第4集] 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

  • 成长尖端统计学: 指研究一些正向的极限可能性时,应该抽取最顶端的样本进行研究,而非以普通大众为样本(eg. 研究人类跑步速度的极限,人类幸福度的极限,极少数改变本性的人是如何做到的)
    • 一点感想: 这里对应的之前曾提到的 questions creates reality,因为研究一直在以普通大众为样本,因此研究结果的导向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归于 “平庸”,而研究最优秀的那一批则可以告诉我们如何走向优秀
  • 积极心理学理念
    • 研究可行的事(比如研究人类的幸福与否,去研究那批幸福的人为何幸福,不要研究不幸福的人为何不幸福)
    • 研究最优秀的个体(比如研究人类的幸福与否,去研究最幸福的那批人)
  • 各种条件对幸福的影响
    • 研究证明基因影响很大(但正是研究中的例外说明幸福可以后天改变)
    • 在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后,外部因素影响很小(比如升迁,中奖,考上理想大学等等,只有短时影响)
    • 基本要求的差距可能有较大影响,诸如是否无家可归,是否吃得饱,生活在独裁环境与民主环境等基本差别
    • 降低期望水平只能带来短时的幸福感提升,真正起到长远影响的是,是否具有正确的期望
  •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,准许自己为人,接受自己出现的情绪(隶属于心理学 A 部分
    • 不论积极或消极,哪怕极端积极或极端消极的情绪,都是正常的人类天性。人类本性的痛苦情绪,正如万有引力定律之于物理世界一样(号令自然,必先遵守自然;克服本性,必先遵守本性)
    • 压抑某种自然情绪反而会使其增强(以 “反语处理” 解释: 当说出不要去想粉色大象时,实际上是在强调粉色大象。同理,在告诉自己不要理会负面情绪时,也会使其增强)

[第5集] 环境的力量

  • “追求个人快乐是自私的” 这一道德约束是阻止个人追求快乐的头号原因,应修正对快乐的理解方式
    • 快乐是正和博弈: 如果我感到快乐,那么我将有更大的可能性将快乐传递给他人
    • 快乐是做出来的,而非说出来的(人们更习惯于感受行动而非语言)
  • 信念,即自我完成预言
    • 举例: 历史上第一个1mile跑进4min的人,其过程就是一次自我预言
  • 环境的力量十分强大
    • 负面环境(监狱实验,从众实验,权力服从实验),正面环境(1959实验,模拟飞机测试视力实验)都证明了环境的强大影响力
    • 我们应该想办法去人为的创造积极环境以提高自我表现

[第6集] 乐观主义

  • 吸引力法则
    • 吸引力法则并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,而是与客观条件结合,比如客观上你可以通过某些努力达到那种状态,则吸引力法则可以生效,但不现实的则不可行(比如肉身飞升)
    • 吸引力法则(对自己的正向心里暗示)短期内可能带来满足感,自信,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引发愧疚,自责等负面情绪,因为你会认为一切坏事也是由自己影响而发生
  • 主观认知客观认知 发生冲突时的几种统一方式(2,3往往同时发生,也是人们采用最多的方式,比如一个人做了好事,但你的主观认知中这个人是坏人,那么你会寻找他曾做过坏事的证据,并忽略他做的好事)
    1. 接受客观认知,以客观认知更新主观认知(比如万有引力,人总会有坏情绪等等客观现实)
    2. 忽略客观认知
    3. 寻求客观证据证明主观认知
    4. 创造客观现实,比如100m跑突破10s,比如实现登月等原来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现实
  • 乐观主义
    • 乐观是诠释的方式(现实乐观主义),而非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(非现实乐观主义)
    • 现实乐观主义,有能力衡量现实条件,做出符合现实的预期,并对挫折有良好的抵抗能力
    • 非现实乐观主义,最终可能导致幻灭
  • 成功三要素: 乐观,热情,勤奋
  • 提高基本幸福水平(基本幸福水平与自尊正相关)的方法是面对现实,面对失败,尝试不敢尝试的等等,其原因如下
    • 自我知觉理论,对他人的认知与对自己的认知相同,例如,当看到他人做演讲,发表意见,突破自己时我们认为他很勇敢,很有自尊,那么在自己做相同的事情时,也会对自己产生相同的认知(认知通过观察行为得出)
    • 建立对失败的正确感知,认识到失败并不如想象那么痛苦,自己有能力克服它,从而建立自信
    • 获得更多成功,失败是成功之母,更多尝试,更多失败,也伴随着更多成功,从而建立自信

[第7集] 逆境还是机遇?

  • 如何变得更加乐观
    • 去行动,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上,更多的失败只会带来更多的成功
    • 将想象力,形象化的力量当做一种技巧。大脑无法识别真实场景与想象场景,因此可以想象自己已经成功做到一件事。借助大脑不喜欢不一致的天性,促进自己向一致的方向迈进,即走向成功。具体进行想象时,应该把过程与结果都进行想象,这有助于让你执行过程,并真正走向成功。
    • 认知疗法: 干涉认知流程以改变事件所引发的情感。一个标准的感知流程为: 事件→评估→情感→行动。认知疗法会干预主观意识对事件的评估,以改变其所引发的情感。认知疗法实践的 3M 方法如下(总结来说,认知疗法应尽量回归客观事实本身,而非被主观认知绑架):
      • magnifying(放大): 人类天性会对事情做归纳总结,可能会将一次失败就归纳为自己不行,这是一种错误的放大。
      • minimizing(极小化): 或称之为管道效应,我们有时会过分关注某一个小细节从而忽略事件整体,以导致一个错误的感知。
      • making up(虚构): 虚构一个原因来诠释这件事情,比如将失败归咎于他人的不配合,或将一次他人导致的失败归咎于个人原因,两种情况都不可取
  • 认知重建的两种原型
    • 积极者: 总能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,用积极的态度来解释一件事情。积极者知晓并且不否认不幸,并不忽视灾难,只是会尝试看到任何事情积极的一面
    • 消极者: 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一切事情
    • 每个人都是介乎两者之间的,并没有绝对的积极者或消极者,应该做的是尽量向积极者这个方向靠拢

[第8集] 感激 & [第9集] 积极情绪

  • 问题1: 乐观主义者更长寿,更健康,为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乐观主义者?
    • 人们不相信乐观主义: 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悲观信息,主因则是媒体更多的报道并放大悲观信息,缩减正面信息的曝光率。因此人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悲剧的环境中,不相信乐观主义(换言之,世界充满悲剧,你怎么可以说世界美好)
    • 人们会忽略积极的事情: 人天生具有适应性,而积极的事在生活之中太普遍不过,导致人们会习以为常,从而忽略积极的事情,对消极之事投入更多的关注
  • 问题2: 如何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?
    • 学会感激: 将感激作为一个第二天性来培养,学会感激生活本身
    • 学会感激: 将事物视觉化,而非符号化或概念化,图像化的事物会唤醒人类感激的天性,比如在想花朵的时候,尝试去视觉化一朵生动的花出来,而非仅仅想 “花朵” 这个概念
    • 写下 感激的事,不要仅仅去想
  • 不懂得感激,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,感激是一切美德的基础
  • 改变很难,但存在可能性(大家所认知的不可改变是一种普遍现象,但正是小部分成功改变的人证明了这种可能性,这再次强调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头部样本的研究)

[第10集] 如何去改变

  • 人们总是将某些弱点与优良品格建立链接,从而导致自己潜意识中无法摆脱这些弱点
    • eg1: 认为古板对应着值得信任,因此潜意识并不想摆脱古板
    • eg2: 认为焦虑对应着责任感(焦虑督促自己更加负责),因此潜意识并不想摆脱焦虑
    • eg3: 认为完美主义对应着动力,事业心,因此潜意识中并不想摆脱完美主义
    • eg4: 认为寻找生活中的过错对应着现实主义(认为不寻找过错意味着盲目乐观),因此潜意识无法摆脱一直寻找自己生活中过错的状态
    • eg5: 认为幸福对应懒惰,因为目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,而幸福则意味着没有痛苦,没有付出,因此没有回报,从而导致潜意识中阻碍自己追求幸福
  • 改变的两种方式
    • 渐进式改变: 逐渐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开凿新的神经元通道,慢慢变成一个积极者(渐渐变为一个积极者,幸福水平渐渐上升)
      • 渐进式改变的具体行为: 长期坚持冥想,感受呼吸带来的安宁
    • 突变式改变: 可能是某个突然的刺激,或者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,一夕顿悟(突然变为一个积极者,幸福水平突然变化),负面例子为 PTSD 症状,而正面例子为大部分人受到刺激创伤后变得更加坚强,而只有小部分人患上 PTSD
      • 突变式改变的具体行为: 经历高峰体验
  • 关于改变的补充说明
    • 不论是渐进式改变还是突变式改变,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,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,只是一个是在路程中渐变,一个是抵达终点后突变
    • 高峰体验后通路高峰体验 本身更重要,这与行为态度一致性原理有关(利用大脑主动的统一作用,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,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),相应的支撑理论还有自我认知理论以及身体回馈假说
      • 增加高峰体验后通路有效期的办法是在高峰体验后直接改变,即直接改变行为,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,如果经历后高峰体验后不改变行为,则大脑会将态度拉回到正常幸福水平线上
      • 身体回馈假说与准许自己为人的关系: 准许为人是允许自己感受真实情绪,身体回馈假说是感受情绪后自己做出的行为,即前者是 A - affect,后者是 B - behavior
    • 只有逃脱舒适区才会带来改变,因此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改变,必须逃脱舒适区

[第11集] 养成良好习惯

  •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: 如果只有思想上的认知,而无行为上的改变,则自己的状态会很快因自我知觉理论而回到原点
  • 关于习惯的解读
    • 习惯就是将一件事变作例行公事来执行,就像起床刷牙一样
    •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很自律,可能并不是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律性,而是他们所做的只是例行公事,即已经养成习惯。比如一个每天早起的人,可能他的工作就是要早起,比如每天锻炼的人,可能他的职业就是运动员
    • 人的自律有限,因此不要在短期内同时进行多个习惯的养成,比如30天内不要培养超过2个习惯
  • 认知(cognition),即对一件事情的评价,更多是由个人的理解导致,外部环境并不起主要影响,认知会显著影响个人的心态和行为
  • 改变认知的两个方式
    • 渐进式: 从积极的角度诠释问题,做一个 benefit finder,渐渐改变
    • 突变式: 即灵光乍现,突然想到一件事情,突然想出一个新的角度,新的点子
  • 关于改变认知的补充说明
    • 渐进式 or 突变式 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积累,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,即改变认知没有捷径
    • 突变式,即灵光乍现的三个阶段
      1. 积累: 不停探索,积累足够多的经验(eg. 每一个开创者都一定本就是该领域的专家)
      2. 孵化: 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灵感迸发出来
      3. 评估: 客观的评价灵感的价值(可以把它具象化出来进行分析,比如如果灵感是一段文字,写出来;一段代码,运行一下;一个课程,教别人一次试试)

[第12集] 写日记

  • 健康本源学提出的健康的三个原因(同样也是整体适应性,即一致性提出的三个原因)
    1. 理解能力: 更好的理解世界,理解事物的逻辑与规律
    2. 管理能力: 能有效利用自身与外部资源处理事情
    3. 意义性: 善于发现一切事物的意义,相信事出有因
  • 写日记之所以有巨大帮助,就是因为写日记可能让你感受并增强上述三个能力,与健康本源,整体适应性息息相关的三个能力
  • 如何改变自己
    • 每一个负面表现都应该当做一个单独案例来处理,针对性的从 A,B,C 三个方面提出方法,可以从 A 出发,从 B 出发,或从 C 出发,构建一个上升螺旋
    • 不要试图根除某一个负面表现,这往往是写在你基因里的,妄图根治往往会带来沮丧
    • 真正改变你的是过程,而不是结果
  • 对目标的理解
    • 设定目标这件事本身就拥有力量,促使我们向前
      • 目标创造愿景,大脑会自动促使身体进行统一
      • 目标确定的一瞬间,问题就从 “要不要做” 变为 如何做
    • 拥有目标则解放自己,使自己更享受当下,没有目标则活的漫无目的,当下对于自己来说毫无意义
    • 目标本身,或者实现目标只能带来短暂的幸福感,目标真正的作用是让自己享受当下,享受当下就意味着提高基础幸福度
    • 之所以很多成功者并不快乐,是因为实现更多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提高基本幸福水平,拥有目标本身才是提高幸福水平的关键,过程比结果更重要
    • 目标应该设立为 我想做的事,而不是 “我应该做的事”,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和谐

[第13集] 面对压力

  • 自我和谐 与 行为价值观
    • 自我和谐有助于快乐,健康等方面的提升,其关键在于自己主观做出选择,其关系到我们对于目标的设定,结果的预期
    • 行为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在事情进行过程中加深感受并受益
    • 结合 自我和谐 与 行为价值观 能更好的让我们在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中受益更多
  • 能力建立练习
    • 做测试(24种人格力量测试),找到自己的前10项能力,找到哪几个(5个左右)最符合你对自己的认知,最能让你充满活力,最能刺激你的发展与成长。从上述筛选出条件的能力中,选择任意一个,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(7天以上)应用它,这段时间结束后,在挑选下一个,应用它,以此类推
    • 在应用的时间段内,每天总结如何应用能力,以及计划明天如何应用能力
  • 解决问题练习
    •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,思考如何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
  • 对于工作,除了社会营造的客观评价外,还应该看到积极一面(最好是可以召唤出对于工作的使命感),补足对工作一事的客观评价
  • 制定目标的几个建议(感觉很像 OKR),这几个建议的目的并不能让你在达成目标时让你更快乐,但能带来更大的动力,更享受完成目标的过程
    • 写下 目标
    • 制定最早期限,即期望达成目标的最早时间点
    • 写下具体的细节目标,并添加对应的达成时间点
  • 当代人大多患有程度不等的抑郁等负面情绪,其主因则是压力。然而研究却客观证明压力能提高人的忍耐力,提高人的免疫力,对人体有益。真正导致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不是单纯的压力,而是持续不断的承受压力,超出一个正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。应该做的是,把工作等需要投入精力的事情分隔,专注1-2小时后,进行一次15分钟的休息,关键点在于懂得恢复自己。

[第14集] 过犹不及

  • 恢复的三种程度
    • 轻度: 在工作间隙休息几分钟,一小时
    • 中度: 每天的睡觉,每周的休息日
    • 深度: 中长期的休假,节假日,年假等
  • 过犹不及从多个角度的阐释
    • 时间分配上: 工作不应完全占用所有时间,休息和恢复同样重要,它不仅能调整状态,还可以提高个人效率和工作表现
    • 事件执行上: 不论对于工作还是对于休息来说,都需要专注,工作时专注于一件事情,不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;休息时专注于一种方式,不要同时进行多种休息活动
    • 执行减负时: 在给自己减少事情的时候,不应过量减负,太闲同样会产生焦虑,在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分配上应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,最好的平衡点
  • 拖延症解决方案
    • “5分钟起步” 理论: 先做5分钟,让行为改变你的想法和状态。错误的观点是,人们往往认为受到激励后才会开始行动,然而真相是行动后才会使人得到激励(这点符合自我知觉理论
    • 破釜沉舟: 设定目标时间,逼迫自己前进
    • 团队方法: 与他人一起进行,会明显提高自己的动力
    • 写下 目标: 详细规划目标,书面契约具有很大的动力
    • 适当休息: 偶尔给自己一些拖延的空间,恢复调整
  • 学会失败,从失败中学习,提高成功次数的唯一办法是更多的尝试。客观来说,就是提高次数。研究表明,要想提高一倍的成功数,至少提高两倍的失败数

[第15集] 完美主义

  • 完美主义者: 对失败的抱有失能性恐惧的人
  • 完美主义者特征
    • 自卫性,无法接受批评,因为批评意味着不完美
    • 关注点在未达成的事务上,关注潜在的或真正的失败
    • 过度一般化,或夸大化问题,非黑即白,要么完美,要么一无是处
    • 不存在自我接受,不论成功,失败,还是不完美的方式(虽然也能成功的不完美的方式)
    • 认为只存在一个唯一解法,这个解法不存在提升空间,也没有问题或错误
  • 追求卓越者: 追求卓越,同时清楚失败的必然性
  • 追求卓越者特征
    • 可接受批评
    • 关注点在已达成的目标上,因其享受目标达成
    • 明白事物的流程,后果,完整看待
    • 将成功,失败,不完美,完美的方式等等看做一个整体全盘接受
    • 接受弹性,自发性的过程与结果,在行为中自我证实
  • 完美主义者的结果表象
    • 完美主义者往往是逐利者: 只关注结果,不关注过程,但结果相比过程往往是短暂的,因为完美主义者的快乐和轻松时间很短,往往承受在压力之下
    • 丧尸自尊
      • 自尊的第一个基础就是接受自我,而完美主义者不接受自我
      •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,而完美主义者过度关注失败,会影响自尊
      • 完美主义者不愿意尝试,根据自我知觉理论,相应的会有更低的自尊
    • 完美主义者伤害人际关系
      • 完美主义者具有自卫性,无法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
      • 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期待是完美的,但事实并非如此,因此完美主义者更容易看到他人的不足,对他人失望
  • 追求卓越者相比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: 追求卓越的人更能享受可持续的成长
  • 完美主义的根源: 社会环境过于强调成功,仅对成功进行奖励,而不奖励过程与失败,导致人长期以来形成过分注意成功的特性,忽略了过程与失败的重要性
  • 夸奖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结果
    • 夸奖先天性的特点,比如聪明,可能导致一个人变为完美主义者
    • 夸奖后天可控的特点,比如努力,可能导致一个人变为追求卓越者
  • 改变完美主义的方法: 认识到问题,认识到自己在哪些事情上具有完美主义,或者在完美主义作祟时自己可以意识到
    • 尝试去做一些可能触发自己完美主义的事情(比如寻求它人的批评),并在完美主义蠢蠢欲动时,遏制住它
    • 想象自己是一个追求卓越者,促使自己在行为上与思想达成统一
    • 设定一个在时间上足够远的 “目标”,释放现在的自己
    •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换个角度思考,你不会对他人做的事情,就不要强加给自己(比如责怪一次暂时的失败)
  • 完美主义是不可能根除的,我们应该做的是,在有限的人生中,使自己逐渐远离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,靠近一个极端的追求卓越者

[第16集] 享受过程

  • 面对挫折失败沮丧的 3P 应对方法
    • Permission to be human: 接受自己的情绪,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,并认知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,不要让其陷入下降螺旋。
    • Looking at the Positive: 尝试发现事情的积极面,从积极的角度诠释问题。
    • Taking Perspective: 换个角度,从更长远的时间与空间来看这个问题,它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?
  • 身体和精神具有内联关系,会相互影响
  • 改变生活状态的可行性方案(其实就是一些习惯
    • 每周4次30分钟的锻炼
    • 每天进行15分钟的意念锻炼(冥想)
    • 每24小时睡8个小时
    • 每天12个拥抱(或者更多)
  • 培养锻炼习惯的技巧
    • 分解目标: 由浅至深,找到最适合自己当前状态的运动量和方式,让运动的反馈是正向的,而不是痛苦
    • 寻求社交帮助: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如果有人和你一起坚持,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
    • 少想,直接去行动: 不要被潜意识左右(大多人在一种被期待成为不现实的偶像的环境中成长,潜意识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,而运动会带来幸福,因此潜意识抗拒这个事情)
    • 认知: 认知到运动对于幸福的助益远超你本身的认知,而思考对其的影响则没有你想的那么大

[第17集] 运动与冥想

  • 正念冥想改变负面情绪影响的两个方法(正念冥想的本质是改变负面情绪的神经通路,创建负面情绪对应的新的正面神经通路)
    • 专注于身体: 感受到负面情绪时,找到对应的身体反应,将注意力放在身体反应上,避免去思考负面情绪会带来的影响
    • 认知重建: 每当感受到负面情绪,将其对应到一个好的认知上,比如,即将做一次演讲而感受到紧张时,将其认知改变为荣幸

[第18集] 睡眠、触摸和爱情的重要性

  • 睡眠不足的危害
    • 体重增加
    • 认知功能受损,如创造力,生产力,记忆力
    • 生理性的暴躁
    • 心理性的焦虑,因大脑会在睡眠期间继续解决日间所想的问题,睡眠不足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
    • 人变丑
    • 智力下降
  • 综上,睡眠不足必然导致人幸福水平的下降。应把睡眠当做一种超高回报率的投资,这种想法会促使你放下手中的事,进行充足的睡眠
  • 睡眠小贴士(基本与《睡眠革命》一书中所说的相吻合
    • 每天睡够8个小时,尝试确定自己的睡眠节律,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分配方式,白天or夜里or午间
    • 当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,可以用间歇性的小睡来不足,比如抽20分钟小憩一下
    • 睡前不要吃太多
    • 睡眠不要锻炼
    • 入睡困难时不要强迫自己去想睡不着这件事,这只会加深心理暗示,更难入睡,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,比如回顾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
  • 触摸是人天生的生理需求之一,充足的触摸可以让人在生理与心理等各方面表现更好,触摸不足则会导致相反结果
  • 最优激励水平
    • 外向者的最优激励水平更低,所以他们更喜欢出门,社交,或者通过咖啡等提高激励水平
    • 内向者的最优激励水平更低,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待着,或者通过酒精灯降低激励水平
    • 脱离最优激励水平会消耗精力,这需要恢复期以恢复到最优激励水平(解释了如我一样的内向者在完成一次演讲后需要时间独处,解释了一些外向者在经过学习期后总需要一次活动来放松
  • 根据自己的最优激励水平来优化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,如亲密关系数量,分配到亲密关系的时间精力等

[第19集] 如何让爱情天长地久

  • 纠正爱情中的错误观念
    • 真爱不存在于 “完美的爱情” 中,不存在 “完美的爱情”
    • 以寻找心态(固定心态)来处理一段关系,往往以失败告终;以培养心态(可塑心态)来处理一段关系,过程与结果往往会更好。(这点可以类比于之前讲到的完美主义,追求卓越者的区别
    • 爱情电影的两点误导
      • 寻找到真爱即会迎来完美的爱情(并不会,参考上一点关于心态的阐述)
      • 经过千辛万苦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,便意味着修成正果(实际上两人在一起是容易的,真正难的在于之后的相处)
  • 如何维持一段爱情(友情,亲情等一切亲密关系)
    • 设定一些爱情老规矩: 设定一些长期的永远遵守的规则,需要两人共同参与的规则,比如一周吃两顿饭,出去玩一次。长期以往,根据自我知觉理论,你主观上会认为自己更加珍惜,投入这段爱情,会更爱对方
    • 做出改变: 从想要被认可,到想要被了解。想要被认可是迫使对方取悦自己,同时会使自己在表达时有所掩饰,想要被了解是自己主动表达。不要害怕表达后可能会导致的坏结果,从大概率上来说,不表达几乎一定意味着失败,而表达则更可能收获一段美好的爱情
    • 允许恋情中出现冲突
      • 最美好的恋情中,积极沟通与冲突的比例也有5:1,所以恋情中出现冲突是正常的
      • 这并不意味着享受冲突,而是改变认知,在冲突发生时,可以接受这是一种正常现象,去考虑如何解决并能从中学到什么,不再去考虑是否是恋情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。此外,冲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细菌,经历冲突能提高我们恋情的抵抗力。
      • 并不是所有冲突都是好的: 针对人本身与情感的冲突是不好的;针对观念,想法,行为时,可以发生争执。(eg.针对人: 你不体谅别人;针对行为: 你能在上完厕所好把马桶盖放下来吗)
    • 积极认知: 感知伴侣的优点,感恩赞美优点,并使其增长,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

[第20集] 幸福与幽默

  • 幽默的意义
    • 幽默是一种心理释放: 在我们的本我(性,暴力等)需求因超我(道德等)的约束而得不到满足时,我们可以选择幽默进行一次自我释放(如通过讲个黄段子来释放本我的性需求)
    • 幽默是一种社会纠正器: 当一个人做出一个偏离正轨的事情时,我们会用幽默来纠正他,使其回到正轨(如做出一件出格的事情)
    • 幽默能够激活 副交感神经,降低 交感神经 激活带来的压力
    • 幽默是一种对现实的另一个角度解读,它本身是一种自我预言实现
    • 幽默能使它人对你更加认可,因为人有共情心理,它人会理解你的幽默点
  • 培养幽默的方法
    • 记日记时尝试寻找新的角度解读事情,直到你发现它幽默的一面
    • 利用共情心理,理解它人的幽默,找到幽默的规律
    • 两问处理法: 为什么我这么幽默?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我很幽默?(questions creates reality
    • 允许自己当一个次等人类,允许自己有人类的缺点,有本我冲动(permission to be human
    • 多找花样,打破模式,将这种行为当做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

[第21集] 爱情和自尊

  • 自尊来源于对自己能力感和价值感的认可
  • 自尊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抵抗能力
  • 自尊的陷阱
    • 自尊不是空洞的心理强化能够产生的(如无休止的表扬,赞美,长期来看甚至会降低自尊和获取幸福的能力)
    • 自尊必须与伪自尊区分开来,伪自尊是脱离现实的,真正的自尊是依托于现实的,是努力的产物
  • 自尊的6条重要实践
    • 正直,言行一致
    • 要有自我察觉
    • 有目标,有使命感的活着
    • 承担责任
    • 自我接纳,允许自己有人类天性,即接受本我的存在
    • 有主见,该说是说是,该说不说不
  • 三层自尊
    • 依赖性自尊: 价值感由他人评定,通过比较来获得能力感,依赖性自尊是人天性的一部分
    • 内在自尊: 不取决于其他因素的自尊,价值感与能力感由自己得出,自己与自己比较
    • 无条件自尊(自我感) :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处于一种不需任何比较的天然自尊状态,不被外部影响,也不被自我评价影响,将自己当做现实的一部分,将自我融入现实
  • 三层自尊是渐成模型,也就是实现第一层,才能实现第二层;实现第二层,才能实现第三层。在依赖型自尊还未达到时,直接追求无条件自尊的自我感是不现实的(类比于盖房子,不存在空中楼阁

[第22集] 自尊与自我实现

  • 为什么要追求自我实现
    • 更好的道德表现
      • 历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往往是由遵从权威,或者坚持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人造就。依赖型自尊的价值评定来自于他人,更容易服从于一个能够得到肯定的领袖。依赖型自尊的能力来源于比较,更容易滋生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
      • 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,更好的爱他人
    • 更好的认知表现
      • 依赖型自尊往往受它人评价约束,不会尝试新的事物
      • 内在自尊则允许自己尝试更多,独立思考更多,具有更好的认知表现
    • 幸福感更高
      • 依赖型自尊耗费大量心力精力关注它人的评价
      • 内在自尊在表达自己时不会总想着在表现自己,会活的更轻松,更有满足感,幸福感
    • 自我实现的自尊表现更不容易受自尊稳定性的影响,它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
      • 依赖型自尊,哪怕是高自尊,也更容易表现出敌意,更容易完美主义
      • 内在自尊则更包容,坦率
  • 通过行为转换自尊类型的一个方法: 每天回顾自己撒的谎,分析自己为什么要撒谎,直到自己打心底里认同做正直人的价值,诚实的价值,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。而后便是自我知觉,螺旋上升。